磨难锤炼意志信仰铸就永恒
———记红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
红色基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份自信和使命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应当牢牢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遗传因子。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时强调,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色故事、讲好西路军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悲壮的征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在这个英雄群体中有一位特殊的战士,她历尽磨难,信念不变,初心不改。有人总结她“一生坎坷,两袖清风,三过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个孤儿,七次遇难,八陷暗算,九死一生。”她就是红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长、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王泉媛。
家乡敖城走进革命队伍
王泉媛,原姓欧阳,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1岁时被送去一户王姓人家当了童养媳,随着婆家改姓“王”。17岁那年,家乡敖城骤然刮起了一场革命风暴。王泉媛似懂非懂,可她却真切地看到了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被打倒,她相信这支队伍一定能领着穷人翻身当家做主人,于是大胆剪掉了辫子,放开了小脚,毅然离开家庭,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革命生涯。红色基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份自信和使命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应当牢牢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遗传因子。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时强调,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色故事、讲好西路军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因工作出色,1934年1月,王泉媛被选举出席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王泉媛接到通知,调她到瑞金“中央共产主义马克思大学”学习,成绩优异,思想进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王泉媛进入少工中央任青妇干事,出色地完成了中央的“扩红”部署。此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两万五千里长征由此拉开序幕。长征路上,上有飞机,下有大炮;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白天打仗,晚上行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有人在雪山、草地上倒下了,擦干烈士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遗体,继续前行。男战士能做到的,王泉媛和她的女战士都做到了,甚至比男战士做得更好。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宣告胜利结束。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第 30 军、第9军、第5军及总部直属部队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领下西渡黄河。后来,根据中央及军委指示组成西路军,西进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并担任单独“打通国际路线”的重任。此时,王泉媛被任命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率1300多名女战士,成为西路军2.18万人的一部分。更加惨烈的战斗,更加悲壮的征程在等着她。
河西走廊威震敌胆的女团长
巍巍祁连,雪山冰峰、断指裂肤,硬如铁石的戈壁滩上,响着红军战士坚定不移的步伐,像一道钢铁洪流,滚滚向前。红西路军孤军深入,在前无接应、后无增援,缺衣少药、弹尽粮绝的困境下,抢渡虎豹口、横扫一条山、血战古浪城、鏖战永山线、血染高台、激战倪家营子,东拼西杀,顽强战斗,浴血疆场。这些英雄的儿女,赤胆忠心,顽强不屈,任何饥饿、严寒、风暴、伤病、死亡的阴影,都吓不倒他们。红西路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
王泉媛率领妇女抗日先锋团参与了永昌保卫战,与男战士们并肩战斗,筑工事,守城防,送弹药,送粮食,救治伤员;晚上站岗放哨,冒着炮火坚持斗争,战斗间隙,深入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动员群众,为组建各级苏维埃政权和抗日群众武装做了大量工作。部队西进后,王泉媛带团部及一个营的战士随总供给部进驻临泽县城,负责保护西路军全部战备物资。高台失陷后,马家军回过头来包围了临泽县城,王泉媛率领妇女团战士配合警卫连坚守三天三夜,白天与敌人拼杀,晚上修补工事,弹尽粮绝之时,用石头、砖瓦、木头砸向敌人,将无数的马家军击毙在城墙之下。
1937年3月,在与马家军血战近5个月之后,西路军在临泽县城西南的倪家营子惨遭兵败,经梨园口向祁连山撤退。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团长王泉媛自告奋勇,率部接替了红三十军268团的防务,担负起掩护总部撤退的任务。全体战士女扮男装,改用268团番号,手持大刀,与马家骑兵展开了白刃战,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搏杀。马家军传言,红军有一女团长,善使双枪,弹无虚发,她就是威震敌胆的王泉媛。
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祁连山深处召开“石窝山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西路军余部2000多人编为三个支队,就地分散打游击,“设法保存基干”。30军余部及总部机关人员共1000多人组成左支队,由李先念、程世才率领进入祁连山腹地,向西突围;妇女团余部与特务团一部及伤病号约1000人组成中路支队,随王树声率领的右支队行动。“石窝分兵”后,王泉媛执行上级指示,将部队化整为零,各打游击,寻机东返。她带上少年先锋团5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和特派员曾广澜母女、秘书李开芬及一个传令兵开始了艰难的游击生活。刚刚经历了昼夜不断、无休无止的殊死搏斗,衣衫褴褛、疲惫不堪,饥饿、严寒、马家骑兵的追击,随时都可能吞噬了这支老弱妇孺组成的小小队伍。她们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以雪为粮,以树为屋,白天躲藏,长夜赶路。不幸的是,一个多月后,在甘州南山坡一口破窑里被俘,在刺刀和马鞭的驱赶下,她们长途跋涉 500里被押往凉州马步青师部。听说抓到了红军女团长,马步青兴奋不已,连续三天三夜的严刑逼供和威逼利诱,王泉媛始终没有屈服。
永昌古浪胜似战斗的不屈斗争
王泉媛与100多名女战士被关在凉州监狱,每天只吃很少的黑面糊和烂菜叶,睡着烂草土炕,个个面黄肌瘦。几个月后,马步青以荒唐的“国共合作”理由,将被俘女战士集体分配给了其下级军官,马步青几番努力“感化”不了王泉媛,就把他强行送给了其工兵团长马进昌。
一代巾帼女杰,怎会屈服于敌人的淫威之下?支撑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逃出虎口,回到党和亲人的怀抱!仇恨与不屈主宰着王泉媛的内心,也招来了一次次的毒打。在马进昌团部驻地,她只向城墙外望了一会,无数的鞭子、棍棒就落在了身上,马鞭、树条扯起身上的肉皮,混着血沫,和着灰尘,如蝴蝶般在空中翻飞,模糊一片,王泉媛瘦弱的身体翻滚着,躲闪着,却一声不吭,直到昏死过去。1937 年底,王泉媛随马进昌工兵团移驻永昌县城,全身上下结满的血痂还没有退掉,马进昌又用烧火的木墩子砸坏了她的腿。又一次,马进昌要王泉媛换掉军装穿旗袍,她却从炕铺下面抽出了一把刀,于是,一根顶门棍再一次劈头盖脸砸了下来……面对凶神恶煞般的马匪,这个坚强的战士,挨打不低头,流血不流泪。
一定要逃走,王泉媛抱定了一个决心。永昌的老百姓是质朴而善良的。几个月前,在永昌战斗中,王泉媛在宣传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与县城女子学校的老师王金莲、王金桂志趣相投,义结金兰。看到王泉媛团长落难受苦,王家姐妹常去看她,也曾试图帮她逃走,却被马进昌抓去审问,她们的父亲也因此疾愤而死。
一位姓穆的汉族军官与做饭的小姑娘阿喜给王泉媛带来了希望。穆军官很同情这位异常坚强却备受折磨的女红军团长,决定偷偷帮助她。他利用自己即将被调去陕西汉中任职的机会,想办法以“姐夫”的口吻为王泉媛弄来了一封来自陕西的书信,让她在逃跑的路上应付检查;阿喜则冒着生命危险为她找来了一套男人的服饰,一件长袍,一副眼镜,一根文明棍,还偷偷刻了一枚通行检查用的印章。一个周密的逃跑计划无声无息地酝酿着。1939年3月,王泉媛被带去古浪安置,她抓住了马进昌外出的机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女扮男装,拿着书信和盖有永昌县第一科科长私章的路条,撬开铁锁,翻窗而逃。当乌鞘岭的太阳冉冉升起时,王泉媛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搭乘一辆马车一路向东而去。
兰州“八办”英雄泪洒黄河边
1939年3月,王泉媛从被俘到出逃,一共一年零十一个月;从西渡黄河到重返兰州共两年零四个月。
赶赴兰州的第二天,归心似箭的王泉媛急迫地租了一辆黄包车,找到了南滩街54号院“第十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却被告知因离队太久不能被组织接受。这个消息无异于一声晴天霹雳,再次将王泉媛击倒,不能回归革命队伍,整个生命都失去了意义。从瑞金出发跟随红一方面军长征,到川西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几经转战,会宁会师后,她义无反顾走进了河西走廊,顶风冒雪,忍饥挨饿,枪林弹雨中,王泉媛没有叫过苦,喊过累,怕过死;面对敌人的重重折磨,她也挺过来了,现在却不知飘向何处。从兰州办事处走出来,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雪粒击打在脸上,王泉媛感受不到疼痛,滚滚翻腾的黄河水丝毫引不起她的亲切和激动,逃出了马家狼窝,却没有找到心之向往,命运再一次向这个只有24岁的西路军女团长狠狠地甩了一巴掌。这位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从没流过眼泪的女中豪杰,无数的委屈辛酸涌上心头,在黄河边失声痛哭。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王泉媛,这位用双脚走完了不止两万五千里路的红军女团长,最终没能走到陕北。她带着一颗破碎的心,为了活命,跟了一个叫万铃的男人辗转去了云南,万铃参加赴缅抗日先遣军,她被作为家属安排在贵州生活。但举目无亲,思家心切,半年后,王泉媛离开贵州,徒步回江西老家。漫漫长路,靠一双脚丈量,她一边给人打零工短工讨饭吃,一边赶路,睡草堆、树 林 、破庙、石洞,一次蜷缩在桥洞下过夜,差点被野狗当死人啃了……
1942年7月,当王泉媛衣衫褴褛、腿脚溃烂地回到阔别多年的江西老家时,家里人都不敢相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人都不知道她曾经是红军女团长。后来,王泉媛嫁给了泰和县一个叫刘高华的革命烈士后代,下地种田,自食其力。然而,过一段平平静静的日子,对王泉媛来说也成了奢望,丈夫被诬陷入狱,她成了反革命家属,再一次陷入悲凉的境地……但是,王泉媛相信严冬总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
恢复党籍毕生的矢志追求
深重如山的苦难没有击垮王泉媛。新中国成立后,她拿出战斗的精神参与家乡的建设,烧炭,一个人看护六七座窑洞;修水库,拼了命地干活,起早摸黑,一天挑45担泥土,以至于子宫严重下垂,躺进了医院。她将6个孤儿养大成人,像对待父母一样照顾孤寡老人,担任乡敬老院院长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干就是14年,先后当选为县、省政协委员。
“我是党的人”,这是王泉媛一生的信念。在不能回归革命队伍时,王泉媛也依然表达了对党的信念:“只求你们向党组织转达一句话,就说我王泉媛永远是共产党的人。”泰和县一解放,她就申请恢复党籍。1982年,69岁的王泉媛专程乘火车,买了硬座,带着干粮去北京,四处奔波,落实党籍问题。1985年,她重新申请入党,直到1989年,76岁高龄的王泉媛终于被恢复了党籍,享受副地级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冰雪终于融化。这一天来得太迟了,可它终于还是来了,王泉媛老泪纵横,激动地说:“我整整盼了半个世纪,盼白了头发,盼过了古稀之年。党啊,我亲爱的母亲,您没有忘记您的女儿!”
铁血柔情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革命儿女同样侠骨柔情。王泉媛同王首道凄美的爱情故事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王泉媛与王首道曾在湘赣省委共过事,长征路上每次见面,王首道都对她嘘寒问暖,关切备至,王首道悄悄进驻了她的心间。1935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她在遵义收获了爱情。当时,王泉媛被调到地方工作部,同王首道等人一起工作,开展“扩红”运动。在离开遵义的前一天晚上,王泉媛和王首道成了亲。这一晚,王首道送给王泉媛一把三号小手枪和八粒子弹,王泉媛则承诺,为王首道做一双鞋:“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穿上我亲手做的鞋,无论你走到哪里,走出去多远,都会回
来,回到我身边……”1935年6月,在两河口一座小木楼上,月光清澈,河水奔腾,这是他们相聚的最后一个夜晚。此后,王首道跟随中央红军北上,走出草地最终到达陕北;王泉媛则跟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历尽艰险,三过草地四爬雪山……最后,随红西路军浴血河西……这一对始于长征终于长征的恩爱夫妻,从此天各一方。
1982年夏,北京。两位老人终于再次见面。王泉媛紧紧握住了曾经是她丈夫和战友的男人的双手,心里翻腾起酸甜苦辣,眼泪一下子就蒙住了视线。快半个世纪了,没想到还能见一面! 仅这一面,她盼了足足四十六年。两河口那座小木屋,在她的心中长成了一棵树、一座碑,成为她永恒的思念。
1995年,王首道因病住院,王泉媛赶到北京看望。她亲手做了一双千层底黑布鞋,交到了王首道手中。60年前的承诺,此刻终于兑现,两位老人不禁老泪纵横。他们有多少知心话要互相倾诉啊,整整六十年了,六十年的等待太久太久,六十年的风雨太多太多。在王首道的要求下,两人挽着手,拍下了他们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合影。
1996年,王首道逝世。当王泉媛得知这一消息后就病倒了。2009年4月6日,《井冈山日报》报道: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长征老干部、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同志因患脑血栓、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4月5日在泰和县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6岁。
王泉媛的一生,是充满磨难、伴着心酸、催人泪下的一生。有人说女人如水,而水又是最坚韧的!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坚贞不屈、忍辱负重、永不动摇的革命气节,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正是如花一样的年龄,为什么会在炮火烽烟中穿梭?瘦弱的身体为什么能爆发出那么强大的力量,单衣薄履与严寒斗争,手拿大刀与强敌搏杀?遭受百般折磨,为什么毫不屈服?历经艰辛,饱尝苦难为什么依然初心不改?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说到底,是信仰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的性质、宗旨和本色。
《磨难锤炼意志 信仰铸就永恒———记红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
作者:赵巧敏
单位:中共永昌县委党校
来源:《发展》202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