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西路军精神的时代价值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强调:“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评价道出了红西路军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内在联系,也进一步指明了红西路军精神的重要地位和伟大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历史,感悟精神的力量,砥砺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一个个悲壮场面已经远去,但他们的精神熠熠生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忠诚理想、坚定信念,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启示我们成就伟大的事业始终要用真理指引方向
革命理想高于天。红西路军全体指战员都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都有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战的坚定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立即将仅存的3000多枚银圆的积蓄上缴给党组织,他说:“革命了,个人的一切都交给了党,还要钱干什么?”董振堂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不仅不要钱,最终连自己的生命也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在血战高台时,对仅存的几十名排以上干部说:“我们要流尽最后一滴血,与敌人战斗到底!”。董振堂牺牲时年仅42岁。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原名陶树臣,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21岁。1937年1月在血战高台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先后四次更名,以至于他牺牲后烈士证书长期无人领取,直到1985年才辗转找到了他的亲属。妻子魏俊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苦苦等待50多年的亲人,早已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妇女独立团二营营长何福祥,新中国成立后未能留交党籍证明材料,在其党籍没有恢复的岁月里,虽然生活艰苦,但她宁肯不吃菜,不穿新衣服,也要积攒每月的党费,她对孩子说:“这是我的一片心意,要是我活着,党籍恢复了,就把这些钱交给组织做党费。要是我死了,党籍还没有恢复,你们也把它交给组织。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管党籍恢复不恢复,我得把自己当作一个党员来要求……”铮铮誓言,包含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红西路军战士一心为党,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初心使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党员干部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做指引,坚定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必能成就时代伟业。
一、顾全大局、服从命令,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局意识,启示我们在奋斗征程中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在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整个历程中,他们根据中央的指示,为了策应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配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他们处处以大局利益为重,以革命事业为重,用中央的命令指示统一自身的思想和行动,体现了他们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精神品质。
就从红西路军内部来讲,广大指战员也处处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妇女抗日先锋团(又称妇女先锋团、妇女独立团)是直属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指挥的正规武装,是中国红军史上规模最大的女子部队。全团1300余人,在梨园口为掩护部队向祁连山转移,主动坚守山口两翼,阻击敌人。在石窝山战斗中,她们为掩护主力上山,又女扮男装与敌人展开了斗争。陈海松,年仅20岁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委,1937年3月12日,在梨园口决战中,为掩护总部和30军向祁连山撤退,他留下来率领不到1000人打掩护。宁可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投降,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阵地上。第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在石窝山战斗中负伤,为不拖累左支队撤离,他坚持留下来,他说:“部队在这里太危险,要赶快走!给我留下一封介绍信,有了它,将来回到陕甘宁,我还是个共产党员!我好继续为党工作。请党放心吧,我就是死了,也是为革命,毫不惋惜。”大部队走后不久,敌人追上来,他英勇牺牲了。
红西路军在征战河西的悲壮征程中,就因为坚决服从党的指挥命令,有大局意识,有铁的纪律,才能为策应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我们正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弘扬红西路军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不断增强斗争本领
红西路军广大指战员面对各种艰难险恶的环境,表现出了战胜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血战高台中,红五军全体指战员誓死守卫高台,“人在城在,誓与高台共存亡”。攻守战中,红五军将士以一当十,以百当千,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反复拼搏,日夜厮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这样写道:“刀刃锩缺,石头打尽,便用拳打、口咬……”
红西路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品质,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的英勇厮杀,也表现在流落和被俘期间。他们或者在当地坚持打游击;或者在监狱中与敌人坚决斗争;或者排除万难,历经艰险,回到延安,重回革命队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随时准备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西路军精神,发扬红西路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民族气节,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用团结凝聚奋进力量
石窝分兵后,面对异常艰苦的环境,也有人曾提出要解散部队,分散行动。李先念认为这样做无疑是往虎口里送,必须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困难。经统一思想,部队继续集体行动。他们爬了40多天的雪山,躺了40多天的冰洞,走了1000多里的冰雪山路,最终走出了祁连山,终于在4月底抵达了星星峡。其
他被敌人打散的红西路军也一样,即使面对的是恶劣的环境,但他们仍然三三两两,千方百计组织在一起,坚持与敌人打游击。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团结的民族,团结能够抵御一切外来敌人,团结也能凝聚奋进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把五十六个民族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五、顽强不屈、忍辱负重,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启
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乐于奉献
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永恒的主题和本色。红西路军征战河西,全体将士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在寒冷的冬天进行着殊死拼杀,用他们的铮铮铁骨、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
妇女独立团团长王泉媛,在祁连山与敌人周旋1个多月后被俘遭严刑拷打,后脱离虎口,沿着长征走过的路,过甘肃、四川、云南、贵州,一路乞讨,经过三年的艰苦跋涉,辗转回到江西老家,后来她在泰和县禾市乡敬老院工作,一干就是13年。她从不计较名利得失,精心护理孤寡老人,先后抚养了6个孤儿,虽然生活艰辛,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把她压垮,依然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1989年,76岁的王泉媛被确认享受老红军战士待遇。2009年4月病逝。
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管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与敌人的残酷斗争中,还是在战争结束后,红西路军将士都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奉献人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西路军顽强不屈,忍辱负重的精神,在实践中不畏惧困难,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在实践中要有家国情怀,要忍辱负重,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红西路军精神的时代价值》
作者:王彩霞
单位:中共高台县委党校
来源:《发展》202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