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学视角分析西路军失败之缘由

来源: 作者:蒋兴国 发布时间:2024-01-29 09∶02

从军事学视角分析西路军失败之缘由

作者:蒋兴国

单位:中共张掖市委党校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05期

 

从军事学视角分析西路军失败之缘由

 

摘要:由于国际局势、国内环境及红军自身需要等主客观因素,红四方面军主力为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援助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征程。从军事学视角分析,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包括敌强我弱的军事实力对比;战略任务的变化多端;无根据地做依托;指挥员缺乏机断专行的权力和西安事变的严重影响等。

关键词:西路军;失败;原因

一、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

西路军西进河西走廊之初,只有2.1万余人。部队所面临的主要敌人是马步芳、马步青部3个骑兵旅,4个步兵旅,2个警备旅,共3万人。另有一定战斗力的民团9万人,总共是西路军的6倍。如果再加上尾随西路军跟进的蒋介石嫡系部队杨德亮补充旅,毛炳文的37军和多次助战的第15航空队,敌方多兵种协同作战,敌我力量就更加悬殊了。且河西地区为“二马”经营多年,受反动思想的影响,当地百姓的反共情绪异常强烈,作战甚猛。在我军的2.18万人中,非战斗人员(机关人员、伤病员、残废、妇女、小孩)占总人数的40%。西路军面对优势敌人的不断围攻,兵员有减无增。“2·16命令”不适合于他们,作战失败,在所难免。

二、战略任务的变化多端

作为一支承担战略任务的方面军而言,由于不清楚河东形势,如何积极主动策应好,只能听命于中央军委,无法取得战场主动权是必然的。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偷渡黄河成功后,由于战局发生变化,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宁夏战役的部署作了重大改变:先是将“全力攻宁夏,打通国际通道”改为“分兵攻打南敌和以一个军攻打定远营”,接着又改为先打胡(宗南部)敌,后打宁夏。”西路军对河东主力红军的策应有多次。当西路军进至古浪、大靖、凉州地区时,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于11月8日致电陈徐,要求西路军:“在现地区留驻一个时期”。为此,西路军不得不于11月21日开始在永昌、山丹地区停下来,与敌血战,一直坚持到西安事变发生的12月12日。到永昌时,西路军指战员已减员3000千余人,且困难重重。

由于河东形势变化的需要,中央给西路军的任务变来变去:先是停在永昌、山丹地区建立根据地;后又命令东返策应西安事变;蒋介石回南京后,又让西路军西进打通国际路线;到临泽、高台地区后,军委主席团又致电西路军“决定创造肃、甘、安根据地”。这种任务和方向的变化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远远超过了西路军的承受力,也耽误了西进的时间,消耗了军事力量。在西路军西征途中,来自中央军委频繁变化的任务,使得这支曾使国民党中央军和各路军阀部队闻风而逃的劲旅,几乎全军覆没。

三、无根据地做依托

在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之际,“中央要求我们‘集中兵力’、‘齐打并进’,原则上没有错,但实际上是同建立根据地的任务和当地的地形条件相矛盾的。我们提了不同意见,没有下文,便只能分兵固垒,就地坚持。”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徐向前对中央的意图很不理解。不论从地形、给养、民情来说,都不容他们持久立足,与敌周旋。河西走廊是一条“弄堂”,永凉一线地处走廊蜂腰部,走廊平川无回旋余地,无可依屏障,“二马”借助凶悍的骑兵和招之即来的地方民团,得地利之便,可以肆无忌惮地不时袭扰红军。而西路军由于无后方,无弹药补给,无兵员补充,且有伤病员之累。每打一仗,等于兵力减弱一次。加之时逢严冬,食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又使战斗力大减。不占天时地利,又要终日与优势敌人拼搏,不进不退,只有被动挨打。

即使在当时那样的险恶环境中,同样还是完成了两项任务,如果按照红军一贯机动灵活的打法,也许会是另外一种结果。徐向前元帅后来讲到:“假如西路军渡河后,抓住战机,乘虚而进,照直往西打,取得武器、弹药,如虎添翼,回师横扫东指,有没有可能呢?完全可能的。指导思想不同,方法不同,结局会大不一样。”“这不是‘事后诸葛亮’,我那时就是这种意见。再进一步说,西路军如果及早背靠新疆,打开战局,控制河西地带,那就不单是一时策应河东局势的问题,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亦必将发生积极的影响。八路军就不止编制三个师。盛世才后来也不一定敢叛变,叛变了我们可以立即出兵收拾他。可惜的是,当时在西路军的问题上,举棋不定,犹豫徘徊,致使西进的战机完全丧失。”“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我们很难猜测,如果 1936 年红军得到了苏联的武器援助,是不是就一定能够从根本上改写中国革命的历史。据西路军在永昌截获的电报获悉“二马”对西路军的态度是:如果红军不停留地走,可以不打;若停下来不走,就打!长征路上许多地方军阀对路过的红军都采取这种态度,二马也是如此。河西走廊被封建军阀马步芳、马步康兄弟统治多年,把地盘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有了地盘就可以征兵,收税、派粮,夺其地盘无疑是夺其性命。这是当时二马和地方民团拼力追杀西路军的根本原因。因此,徐帅当时的战略构想确实不是“事后诸葛亮”。

四、指挥员缺乏机断专行的权力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由于背负着南下分裂的沉重十字架,在西征途中已是战战兢兢的待罪之身了。他曾向四方面军的另一位统帅,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流露过,“南下的事,共产国际肯定对四方面军另有看法。为了红四方面军的前途,今后应唯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意见是从。”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对于上级的指示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简直到了一切‘唯上’的盲从地步。”他想以此向中央示忠,结果铸成了二返倪家营子彻底断送西路军的大错。他所能取的态度,只能唯上级是从。西路军失败后中央并没有为此做出过任何决定决议,对西路军最高领导人陈昌浩、徐向前无任何“说法”,实在是一件令人寻味的事。

五、西安事变的严重影响

除上述原因,西安事变的发生,也加速了西路军失败的进程。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2月15日军委主席团遂即电示徐、陈:西路军目前应在现地区加紧休整,一面争取“二马”抗日,一面准备接通兰州和以一部接通安西地区。于是西路军开始准备二次西进。此时,何应钦派“讨伐”军进抵西安。张学良、杨虎城为保证西安侧后方安全,提议西路军以一部出靖远,配合河东红军击胡(宗南)敌。这样党中央又改变了西路军西移的决定,命令部队东返。西路军刚调动部队准备东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军委主席团电示徐向前、陈昌浩、彭德怀、任弼时:西路军仍执行西进任务。然而,蒋介石回到南京,又调集四五十个师的兵力,拟进攻西安。根据形势的变化,军委主席团再令西路军停止西进,在甘州、肃州地区建立根据地。此后,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陷入寡不敌众的绝境。

为策应西安事变,中央几次要西路军东进或原地待命策应。西安事变使共产国际的援助计划屡有改变,准备给中国红军送一批枪炮弹药的陈云、滕代远等奉命在苏联边境待命4个月。这对已经日渐被动的西路军的负面影响,无疑是致命的。同世界其他活动一样,“在战争中组成整体的一切都是彼此联系着的,因此每一个原因,即使是很小的原因,它的结果也会对整个行动的结局发生影响,都会使最后的结果有所改变,尽管改变的很小。同样,每一个手段也必然会影响最终的目的。正如徐帅晚年所指出的:“西路军的失败发生在西安事变后的复杂历史关头。这也是蒋介石利用和谈玩弄两面手法,乘机加速消灭红军力量所致。”大量史实证明: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


版权所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2023-2028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1280*768及以上分辨率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备案:陇ICP备2023001983号-1 公安备案号:甘公网安备62072402000187号联系电话:0936-6621048 0936-662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