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肯定西路军的历史原委及史实依据——读《陈云年谱》
作者:冯亚光
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4期
陈云肯定西路军的历史原委及史实依据——读《陈云年谱》
内容提要:陈云三次同李先念谈西路军问题‚对西路军充分肯定。其原因和依据是:1、陈云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曾负责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2、西路军是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3、西路军的失败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主要是因为对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
关键词:陈云;西路军;历史原委;史实依据
一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陈云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记载‚1981年11月22日‚1982年2月27日‚1983年1月5日‚陈云三次同李先念谈西路军问题‚对西路军充分肯定。陈云说:“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是党中央、毛主席过草地以前就决定的。”“西路军的行动不是执行张国焘的路线‚张国焘路线是另立中央。西路军的失败也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而主要是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1983年3月8日‚陈云又就此问题致信李先念‚说:“你写的关于西路军历史上的几个问题的说明和所有附件‚我都看了两遍。这些附件都是党内历史电报‚我赞成把此件存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党的中央档案。可先请小平同志阅后再交中央常委一阅。”3月22日‚邓小平在李先念写的说明和附件上批示:“赞成这个说明‚同意全件存档。”邓小平、陈云为西路军摘掉“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帽子‚是有历史依据和丰富内涵的。
《陈云年谱》记载‚1982年2月27日陈云同李先念谈话时‚“李先念提到邓小平去年批给他看的一篇有关西路军的文章”。这篇文章指的是朱玉以“竹郁”笔名撰写并报送邓小平的短文《“西路军”疑》。竹郁在《“西路军”疑》‚特别是在《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西路军问题初探》中‚对有关西路军的是与非、对与错‚论证详实、见解精辟‚其他西路军研究者也多有论及。本文只围绕陈云对西路军的肯定作一些补充探讨。
陈云说:“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已有关的事”‚“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
红军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的1935年6月‚陈云离开红军。他经过成都、重庆、上海‚同陈潭秋、曾山、杨之华等一行七八人到达莫斯科。随即出席青年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在大会闭幕后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王明、滕代远受到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的接见。他参加中共驻国际代表团的工作‚任监察委员会委员‚化名史平。10月9日‚他同陈潭秋、饶漱石、曾山、孔原、滕代远、高自立等出席共产国际七大和青年共产国际六大的十一名中共代表一起‚进入莫斯科列宁学校学习‚并组成特别班。
1936年10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组织一个既代表共产国际又代表中共中央的代表团‚回国迎接执行夺取宁夏战役计划、担负打通国际路线的红军部队。代表团由陈云任团长‚滕代远任副团长‚成员还有段子俊(负责电台)、李春田(负责译电)、冯铉(负责翻译)。代表团组成后‚曾到共产国际的“留克斯”饭店集中三天。季米特洛夫设家宴招待陈云、滕代远‚问他们需要什么。陈云提出需要武器、弹药。季米特洛夫遂通过苏共中央要了九十辆坦克和九十门大炮和其他武器弹药‚运往苏中边境。
12月8日。陈云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离开莫斯科乘火车前往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
12月中旬。陈云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由阿拉木图抵达靠近新疆的霍尔果斯‚住在苏军一位中校军官家中。在霍尔果斯他看到了苏联当局准备供给西路军的坦克、大炮和其他武器弹药‚但当时正值西安事变爆发‚由于苏共中央认为其有日本方面的背景‚故改变原来的允许。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电示陈云等停在边境‚等候指示。
1937年4月18日。陈云接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电示:急速前进‚赶上到星星峡的西路军余部‚以便接他们到苏联学习。
4月20日前后。陈云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离开霍尔果斯‚乘新疆督办盛世才派来的汽车前往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
4月23日。陈云率中共中央代表团抵达迪化‚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在新疆督办公署举行的宴会上‚见到李卓然等给盛世才的电报。随后致电李卓然‚督促他们收容队伍。
4月×日接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示:将西路军余部先援救至新疆安全地点‚不直接去苏联。陈云旋同滕代远会见盛世才‚商谈将西路军接至迪化休整问题‚并建议派一些汽车‚带上电台、武器、弹药、干粮等立即前往星星峡;同时指令星星峡边务部门先行寻找西路军人员。
4月25日或26日。陈云同滕代远等随盛世才派出的新疆教导团特科大队装甲车队由迪化出发‚前往星星峡。车队共有官兵五百人、装甲车四辆、大卡车七十二辆;其中空车三十辆‚装有陈云为西路军要的武器装备‚即重机枪二挺、步枪二百支、子弹二十余万发。
4月底。陈云在前往星星峡的途中听说西路军余部已进入新疆‚立即给星星峡办事处打电话‚转告左支队就地休息‚说他很快赶到‚还致电盛世才‚请其派出三架飞机‚运去衣服、食物和药品。
5月1日‚陈云同滕代远等到达星星峡‚与李先念、李卓然、李特、程世才、黄超、郭天民、宋侃夫、黄火青、苏井观、曾传六等西路军领导干部和指战员一一握手‚表示亲切慰问‚随后在庆祝“五一”大会上向大家讲话‚转达了中共中央的关怀和问候。
滕代远和陈云一道赴新疆接应西路军左支队将士‚他回忆说:“我们未走之前‚见过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一两次‚向他们反映红军长征情况。他们问要什么‚我们提出西路军进疆缺弹药等‚他们表示要大力帮助‚有九十辆坦克‚九十门大炮让我们看‚我们很高兴‚想接到西路军后搞开一个局面‚于是几个人就秘密到了边境。”“西路军只有几百人了‚苏联给那么多的东西不好要‚要了也拿不了”。
二
陈云说:“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
1935年6月16日‚当红一方面军即将在懋功地区与四方面军会合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即致电四方面军领导人提出:“为着把苏维埃运动之发展‚放在更巩固更有利的基础上‚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陕甘川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要求当前两军主力应在岷江以东打击敌人‚“向着岷嘉两江之间发展”。
两军会合后‚为统一战略思想‚中央政治局于两河口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这个方针‚除立即北进“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而不是东出向着岷嘉两江之间发展‚与前一个方针的要求有所不同外‚其他则是一致的。两河口会议后‚一、四方面军开始北进‚主力向毛儿盖地区集中。1935年8月5日‚于毛儿盖附近之沙窝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决议重申了党的两河口会议的战略方针‚并强调指出:“一、四方面军在中国西北部的活动‚将大大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反帝国主义与反国民党的斗争‚使西北广大地区土地革命的斗争进一步的尖锐化‚使共产党苏维埃红军的影响大大扩大。同时西北各省是中国反动统治及帝国主义力量最薄弱的地区‚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后来延安会议批判国焘路线时‚凯丰这样说道:“中国革命与苏联的关系‚是随着苏联的发展而变动的。斯大林曾经指出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就是与苏联的毗连。”“国焘对于中国革命与苏联的关系‚是不了解苏联对于世界革命的国际意义的。党中央在选择川陕甘作为根据地时‚就指出与苏联的更接近‚是其中优越条件之一。”“当中央提出与苏联靠近‚在西北建立根据地时‚国焘说这是给日本帝国主义进攻苏联以口实‚并援引察哈尔事件为例证。这是国焘完全不了解今天的苏联……”
1935年11月‚共产国际派林育英(化名张浩)回陕北‚传达了斯大林的指示:不反对中国红军主力从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靠近苏联。1936年2月14日‚林育英、张闻天将此精神电告朱德和张国焘。对于斯大林的指示‚无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或党中央和军委‚或张国焘‚或红四方面军其他领导人‚均未持异议。此后‚在内部皆通用“打通国际路线”的口号。
东征‚就是为了打通国际路线。193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上作《直罗镇战役同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提出了东征任务:“从现时起用极大努力争取与积蓄更加充足的力量‚迎接敌人新的大举进攻‚而彻底粉碎之。开辟我们的苏区到晋陕甘绥宁五个省份去‚完成与外蒙及苏联打成一片的任务。”12月23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的基本点‚就是确定红一方面军东征‚“拿三个步骤‚达到打通苏联与巩固开展现有苏区的任务。”第一步‚在陕西;第二步‚在山西;第三步‚在绥远;以接近外蒙‚打通苏联‚便于抗日。红一方面军东征期间‚军委还安排了关中、华池、赤安、三边地方部队的会合问题‚目的也是配合主力部队行动‚“造成西北局面‚以打通国际路线”。红一方面军的东征‚只完成了两个步骤‚第三步(战略目的)未能实现。旋即回师陕甘苏区‚复准备西征。
1936年5月25日‚党中央致电四、二方面军领导人:外蒙与苏联已订立了军事互助条约‚共产国际盼望中国红军靠近外蒙、新疆。一方面军自东征回师后正猛力发展陕甘苏区‚以渐次接近外蒙;二、四方面军宜趁此有利时机‚速定大计‚或出甘肃‚或出青海‚以便一方面军适时向天水、兰州出动‚进行策应。
西征‚也是为了打通国际路线。毛泽东1936年6月29日电:“从总的战略上看‚无论站在红军的观点上‚站在红军与友军联合成立国防政府的观点上‚打通苏联解决技术条件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打通苏联的道路有二‚一是宁夏及4历 史 研 究《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绥西;一是甘、凉、肃三州。红军出动的时机亦有二‚一是夏秋;一是冬天。不论采取哪一条道路与选择哪一个时机‚给马鸿逵以坚决的打击‚都是决定的条件。为此‚要求一方面军必须于一个月内做好打击宁马及西渡黄河的准备工作。
1936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共产国际书记处电:“许多方面经常向我们提出苏联是否援助他们的问题‚近来的问题更加多了。打通国际路线成了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傅作义一班人的口头语。”红军西渡黄河‚既是共产党的也是张学良的抗日战略的重要步骤。夺取宁夏‚打通苏联‚首先造成西北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从当时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从抗日的战略思想来看‚无可否认。宁夏是整个西北地区抗战的战略枢纽。红军占领宁夏后‚背靠蒙、苏‚无后顾之虞‚进则可控陕、甘、青、晋、绥等省‚联接新疆‚问鼎中原‚战略上便于回旋和机动。通过外蒙‚可直接获取苏联的物资援助‚改善红军、友军的装备。以前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宁夏曾得到苏联援助‚盛世才在新疆更是得到苏联的大量援助。这对于巩固西北抗日统一战线的成果‚打破蒋介石分化东北军及其灭共的计划十分必要。
关于红军与东北军协议打通国际路线一事‚笔者在论文《张学良将军与西路军西渡》中已有详细阐述‚此处仅作简明强调。
1936年3月‚张学良和共产党的代表李克农在洛川会谈。张学良一共提出四个问题‚其中两个是:“共产党为什么不去宁夏‚反而东渡黄河去山西?他认为宁夏靠近绥远前线‚又接近苏联‚担心东征会吃阎锡山的亏。”“红军和东北军如何派出代表去苏联?请苏联援助中国抗日。”洛川会谈达成几项口头协议:一、为了进一步商谈抗日救国大计‚张学良提出:中共派一位全权代表‚最好在毛泽东、周恩来中推出一位‚与张再次商谈。地点在肤施(延安)‚时间由中共决定。二、红军代表经新疆去苏联‚由张学良负责和盛世才交涉通道问题。三、中共派一位联络代表常驻西安‚由张学良给予适当名义作掩护。
延安会谈接着洛川会谈在4月进行‚参加者共有五人:周恩来、张学良、王以哲、李克农、刘鼎。会谈获得的结果以八条表明‚这里只引用与联苏抗日有关的两条:“东北军方面派赴苏联的代表‚取道欧洲前往。中共方面的代表由张负责保护‚由新疆前往。”“张认为红军去河北恐不利‚在山西亦恐难立足‚不如经营绥远较妥。但如红军决定出河北‚他可通知万福麟部不加阻挠。”
5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一个以红军和东北军为基础‚创立西北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实现陕、甘、宁、新、蒙大联合‚与苏结盟‚“战胜蒋日”的重要战略构想。中共中央随即确定红军西征战役计划‚以求扩大抗日阵营‚更加接近苏联和外蒙。红军西征‚自然需要东北军的配合‚为此‚双方领导人之间的再次会谈又提上日程。5月12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再次在延安会谈:东北军给西征红军让路‚并配合红军二、四方面军北上‚以利打通国际路线;张学良同意为中共代表邓发经甘肃、新疆前往苏联提供帮助;双方对于东北军和红军实行西北大联合交换了意见。6月10日张学良在西安见到了中共中央派赴莫斯科的代表邓发‚与邓纵谈良久‚彼此称快。当天张学良就亲自驾机送邓发到兰州‚为邓发赴苏办理手续‚同时给盛世才发报写信‚表现了对苏联援助的重视。
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是党中央经同张学良协商后于8月12日提出的。其要点是:(1)我军同东北军合作‚打通与苏联的陆上交通‚建立西北国防政府‚出兵绥远‚以推动全国大规模抗日战争之实现。(2)在9月底前‚红四方面军尽可能夺取岷县或其附近地区作为临时根据地‚以有力一部‚分别攻击陇西和河州(临夏)‚相机消灭毛炳文部和调动马步芳部队东援‚以支援东北军于学忠部占据兰州‚进而控制河西走廊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三州。(3)10月和11月‚红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北部会师‚完成进攻宁夏的准备。(4)12月‚以一个方面军保卫陕甘宁苏区‚对付蒋介石军队的进攻;以两个方面军乘结冰期过黄河‚消灭坚持反共的马鸿逵部‚占领宁夏‚完成打通苏联的任务。(5)宁夏占领后‚红军和东北军各出一部‚合组成抗日联军先锋军‚向绥远出动‚直接抵抗日军和伪蒙军的进攻‚以此将全国抗日运动推向更高的阶段。
三
陈云说:“西路军的行动不是执行张国焘的路线‚张国焘路线是另立中央。西路军的失败也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而主要是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
徐向前、陈昌浩统率三十、九、五等三个军‚在“打通国际路线”、“配合一方面军夺取宁夏”的口号鼓舞下‚西渡黄河‚英勇进击‚控制了一条山、五佛寺等战役枢纽地段‚全力抗击敌人的反扑‚为宁夏战役创造了条件。然而大局却在时刻发生变化。蒋介石亲自坐镇西安‚决心消灭陕甘红军‚完成“安内”大业;一面部署部队齐头并进全力向北压迫‚一面催促西北“四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倾巢堵截红军。三十军、九军、五军渡河后‚河东部队因遏止南敌前进未能得手‚无法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变化的局势‚终于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中央军委11月8日提出《作战新计划》‚《作战新计划》规定‚河东红军组成南路军、北路军‚并明确了其任务;“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西路军西进‚一年为期而不是立即打通新疆‚主要是为了隐蔽陕甘红军的战略企图‚迷惑和调动敌人‚保证河东部队实现战略新计划。红军放弃宁夏方向而取新疆方向打通苏联‚并不是一件坏事。两个方向比较‚新疆距离日本侵略军的威胁较远‚因而比宁夏更有可靠性。11月10日‚军委电令四方面军河西部队称西路军‚任命陈昌浩、徐向前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正副主席。
11月11日‚中央军委电询徐、陈:“请考虑并电告下列各点:(1)你们依据敌我情况‚有单独西进‚接近新疆取得接济的把握否?(2)如果返河东有何困难情形?(3)你们能否解决衣服问题?”
12日‚徐、陈复电中央军委、红军总部:“大靖、凉州地区‚人粮较丰‚以后筹资、扩红都有大的办法。现时即不能与主力互相策应‚依据现在敌我力量估计‚我们可以完成任务。”
13日‚中央书记处关于西路军和红军主力行动方向给共产国际电报:“王明、康生、陈云转交国际:甲‚蒋介石部队已将红军主力与红军已渡河者从中隔断‚渡河者现组成西路军‚受徐向前、陈昌浩指挥‚人数二万二千‚令其依照国际新的指示‚向接近新疆之方向前进。首先占领凉州地区‚然后向肃州前进。请你们确实无误的从新疆接济物品‚并已准备情形迅即电告我们。乙‚在河东之主力军不得不改变行动方向‚现拟第一步从庆阳、镇远、合水南下‚占领平凉、泾川、长武、x州、正宁、宁县等战略机动地区‚尔后或出山西‚或出豫鄂‚依情况再定。”
14日‚张国焘在给西路军并中央军委的电中认为‚西路军当面“来追之敌并不多‚守甘、凉、肃之兵亦不充足‚最利你们各个击破敌人‚夺得甘凉肃根据地和打通远方任务”。并再次指令西路军“须独立完成打通远方任务。”
15日‚毛泽东、周恩来复电西路军领导人:“(甲)同意你们向凉州进;(乙)新疆接济正准备中。”
西路军挺进新疆‚必须打通河西走廊。河西“四郡”被地方封建军阀马步芳、马步青弟兄割据。马步芳占据着张掖、酒泉、敦煌‚马步青占据着武威。马步芳部队的由来‚始于其祖父马海晏带领的哨兵‚最初只有一百余人。其父马麒任精锐西军帮统时发展到一千人‚充任甘边宁海镇守使‚成立宁海军后‚组织了马步兵十三营‚增至两千多人。马步芳部1931年7月被蒋介石收编为新编第九师‚又由新编第九师改编为正规军陆军第一百师‚再扩编为新编第二军下辖第一百师和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两个骑兵旅。马步芳升任军长并取得了其叔父马麟的青海省政府主席‚成了青海王。马步芳的第一零零师三零零旅韩起功部驻守张掖‚第一零零师二九八旅马步康部驻守酒泉、敦煌。马步青‚马步芳胞兄‚仰承祖荫平步青云‚历任营、团、旅、师长等职务。他在兰州接替其叔父马麟任甘肃暂编骑兵第一师师长‚不久移驻武威‚1932年被蒋介石收编为新编骑兵第二师‚次年又改编为陆军骑兵第五师。马步青1931年驻防武威‚初到时只挂着个骑兵师的空牌子‚属下只有两个团约千余人。当时有人讥笑他的军队是“官比兵多‚兵比枪多‚枪比子弹多”。他的势力‚完全是利用掌握武威地区的武威、永昌、民勤、古浪、永登五县的军政大权发展起来的。
任何军阀都把地盘看得比性命还重要‚有了地盘就可以征兵、收税、派粮‚要他的地盘自然是要他的命了。马步芳不惜动用青海的全部人力物力‚投入扩充和保卫势力范围的战场。“宁死一万人‚不失一寸土”就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他还冠冕堂皇地提出“军队民众化‚民众军队化”的口号。马步芳在历次战争中‚如1930年打垮盘据河西走廊甘州、肃州的马仲英‚1932年与1933年之间的青藏战争‚1933年底的“四马拒孙”(孙殿英)的战争等‚马步芳都大量征集民团‚驱使在第一线效命。
马步芳、马步青“二马”可以投入河西走廊战场的总兵力:
马步芳新编第二军所属第一OO师及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部队共约1.4万余人‚马6千余匹。青海民团包括:西宁‚骑兵11个团;乐都‚步骑6个团;民和‚步骑5个团和12个支队;循化‚步骑3个团;化隆‚骑兵8个团;贵德‚步骑2个团;湟源‚骑兵4个团;大通‚骑兵8个团;门源‚骑兵4个团;互助‚骑兵4个团和2个独立营;共计人数7.9万余人‚马4.7万余匹。
马步青的骑兵第五师共约1万人‚马6千匹。河西民团包括:凉州‚2个团;甘州‚6个团;肃州‚6个团或大队。“二马”正规军共约2.5万人;青海民团、河西民团、再加河州民团‚共约9.5万人;总数超过12万人‚是西路军的6倍。
西路军渡河之初‚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四马”猝不及防‚慌乱不堪‚兵力分散‚未及调动。红军不论北进宁夏或西进新疆‚均稳操主动权在手。兵贵神速!孙子曰:“兵之情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然而‚由于战略上的诸多原因‚使西路军在战术上丧失西进新疆的时机‚从而使马步芳、马步青“二马”有时间调整部署‚向河西走廊战场调集愈来愈多的兵力‚在军事实力等方面大大优于西路军‚成为西路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笔者在《论西路军失败的根本因素》一文中已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再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