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以《创新育人模式 打造三维赋能“大思政课”体系》为题作典型发言,其以资源破壁、技术破界、群体破圈的三维融合实践模式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的阵地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教学、数字技术多维赋能,2023年建成甘肃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4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并成功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现已建成为广大师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整合全域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网络
纪念馆突破单一场馆局限,联动高校、中小学、社区及省内20余家革命纪念场馆,打造“研学共同体”。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共建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开发《西路军事迹与新时代青年使命》等特色思政课程;针对中小学推出“重走西征路”研学、“小小讲解员”实践项目,累计开展馆校活动365场次;通过文物共享数据库、巡回展览等方式,实现跨区域资源互通,年均服务青少年超8万人次。
创新教育形式,强化沉浸式体验
依托声光电技术升级展陈空间,建成5D影院、VR虚拟展厅及“血战高台”“鏖战倪家营”等多媒体战斗场景,年均吸引6.2万党员开展现场教学;创作《特殊的“军号”》等12部微党课及《浴血河西》连环画等30余册红色读物,以“故事思维”深化思想引领;拓展“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开展“红色运动会”、“忆苦思甜饭”体验、“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等,推动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互动”。
数字赋能传承,延伸红色教育时空
建成全省首个“红色文化网络直播室”,推出《丰碑永铸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地图文展》等VR虚拟展厅,浏览量超3.3万人次;制作《抛洒热血献青春》等短视频,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线上覆盖超10万人;开发“云课堂”“云祭扫”等云服务,为北京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提供直播讲解12场次,实现红色教育“永不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