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和参观纪念馆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围绕“创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和“打造红色文化名城,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总体目标,统筹做好纪念馆规划建设、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讲解服务、史料研究、队伍建设等工作,结合我馆工作实际,特制定纪念馆2021-202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来纪念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进一步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国防教育”“甘肃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三个基地阵地作用,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教育方式,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教育功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结合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党团学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纪念馆教育功能作用。
2.坚持统筹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基础上,科学规划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建设、陈展内容和规模,对馆内纪念设施进行必要的改造升级,完善设施设备,优化陈展内容,提升宣传教育功能。
3.坚持服务优先。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管理机制,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纪念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加强对讲解工作的规范管理,注重对讲解员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4.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改革创新思维,创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共同开发、协同发展的运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应用信息技术,激发纪念馆的活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起点高、规格高、视野大、放眼全国”的总体要求,到2025年,纪念馆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陈列展览提档升级,史料研究有所突破,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管理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功能全面发挥,纪念馆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努力建成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纪念馆。
四、重点任务
1.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育人环境。针对场馆设施不充分不完善、设施设备老化的实际,尽快统筹修编纪念馆建设规划,着力抓好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陈展水平,更好发挥场馆教育功能,满足广大参观者需求。在注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计划未来5年,总投资1.65亿元,实施以下项目。1.计划投资324元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对纪念馆可移动文物及馆内藏品进行预防性保护,对库存设施进行改造提升;2.计划投资150万元,对第二陈展室消防工程进行改造提升,增设消防水池10立方米、疏散楼梯1部,建设风机房1个,对消防水池、喷淋系统、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等进行改建。3.计划投资1498万元对红西路军烈士公墓、纪念碑进行全面整饬维修;4.计划投资1130万元,在第一陈展室展陈地面提升改造的基础上,对第一陈展室1000平方米陈展布展进行全面改造;对两块浮雕墙(60平方米)进行重新设计制作和建设。5.计划投资1660万元新建红西路军血战河西战史浮雕墙2100平方米,在东、南围墙以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为主线,制作浮雕展示红西路军悲壮历史;6.计划投资1050万元改扩建游客中心1600平方米,将现有的接待室及北侧办公区改扩建为游客中心,主体一层,局部两层,框架结构,配套相关附属设施;7.计划投资1456万元改扩建临时展厅、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对现有的临时展厅进行改扩建,框架结构,主体两层,一层用于临时展览,二层作为文物库房,配套建设好必要的附属设施;8.计划投资1600万元建设红西路军纪念馆智慧纪念馆,将现有纪念馆纪念设施、陈列布展等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智慧纪念馆,同时增设团队智慧讲解系统和自助导览服务系统;9.计划投资350万元新建星级旅游厕所一座,并配套相关附属设施。同时,加大对园内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力度,使纪念馆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打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2.深挖史料研究,挖掘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的保护、发掘、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开展红色文化系统性挖掘整理和研究,完成《四方面军长征女红军资料汇编》《四方面军长征女红军名录》《四方面军长征女红军风采录》课题研究工作;全力做好由我馆承担的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第一子课题西路军影视资料征集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分配任务;进一步修订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人物名录》《人物志》《访谈录》《纪念文集》等9本系列丛书,力争出版发行;支持鼓励馆内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馆藏文物史料进行深入广泛的学术研究,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加强对社会上散存革命文献史料及西路军后代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和经典实例,并由上级部门组织各级党史、军史部门、高等院校和专家合作,组织力量尽快编研面向全国公开出版一批有质量、故事性强的西路军宣传作品。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做好红色文化相关文物图片、图书资料的数字化转化以及红色文化相关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保护工作。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手段,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升级,综合运用实物、照片、图片、模型、绘画、雕塑、景观、影像等多种形式,合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展陈内容,改进展陈方式,建设网上VR纪念馆,丰富馆内数字化馆藏资源。在确保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讲解解说内容和形式,推出革命文物“云展览”“云直播”,播放革命文物相关纪录片、微视频,举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网络直播课堂和红西路军事迹网络展览等,全力打造“网上红馆”,使之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网红坐标。
3.加大文物征集,充实藏品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根据陈展内容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体系化的长远革命文物征集规划,完善征集程序,不断增加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积极开拓收藏渠道和途径。把捐赠作为纪念馆获得藏品的重要途径,主动向西路军后代征集文物,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联系和服务工作,鼓励社会收藏群体捐赠藏品或委托纪念馆保管利用。创新馆际藏品资源交流共享激励机制,通过依法调拨、交换、借用等方式,对纪念馆藏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提高保护利用效率。加强藏品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完成纪念馆藏品登记、建档等基础工作,建立红西路军纪念馆藏品数据库。全面实施藏品保存、保护达标,强化预防性保护理念,通过文物库房建设和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全面实施藏品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促进纪念馆藏品保存条件的改善。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建设高素质纪念馆人才队伍,创造有利条件,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纪念馆从业人员队伍,到2025年纪念馆从业人员学历均达到本科以上。提高纪念馆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对纪念馆从业人员实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馆长培训,重视中层领导培训,提高纪念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力量,注重对讲解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定期开展岗位练兵,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使讲解队伍在知识储备、理论功底、口头表达等方面有较大提升,为游客提供优质讲解服务;加强纪念馆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增加研究馆员数量,培养展陈和安保业务骨干,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建设等方式,以中青年为重点,造就一批优秀的纪念馆管理经营、建筑规划、藏品修复、文物鉴定、陈列展示设计和安防消防等紧缺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不断提高纪念馆工作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将干部职工作风建设作为纪念馆从业人员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5.强化教育功能,传承红色基因。把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作为重点,充分结合党内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和清明、七一、十一、烈士公祭日等纪念日,持续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迎接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通过瞻仰一次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观一次纪念馆、聆听一次讲解等系列活动,学习党史、红西路军史,使纪念馆成为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主战场。精心组织《英雄的红西路军·永恒的红西路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悲壮历程》《弘扬西路军精神·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等多个精品课程,选派优秀讲解人员到部队、机关、学校、社区、乡村等地进行授课,有效发挥红色文化教育阵地的辐射作用,讲好红色故事。发挥特色优势,开辟青少年教育主阵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结合红色主题陈列展览,深挖西路军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思政课,开展在纪念馆里过“纪念日”活动,制定纪念馆红色教育服务标准,丰富纪念馆教育课程体系,联合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等系列活动,支持大中小学到纪念馆开展研学实践、入学、入队、入团、成人仪式和红色教育活动,唱响红色文化传播主旋律,使红色文化纳入课堂教育、德育教育,推动红色基因入脑、入心。继续开展“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故事感动一批观众,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间,让“红色烙印”入脑入心。以临时展览为依托,积极“引展入馆”,通过举办各类革命英烈、先进典型人物的展览,吸引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充分发挥纪念馆在红色教育中的作用,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红西路军的故事。
6.创新宣传形式,做强红色旅游。突破地域限制,精心设计制作“流动纪念馆”, 将习近平总书记来纪念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编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讲解词》,将总书记来甘肃考察时的足迹充实到流动纪念馆陈列展览中,组织力量在全国开展西路军革命故事巡回展览,走进首都、走进中国革命军事纪念馆进行宣传,继而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辐射。强化主流媒体宣传,不断加大在电视台、主流报刊、门户网站的精品宣传广告投放力度。加快“智慧旅游”建设进程,拓展用好纪念馆网站、微信平台、手机客户端、知名搜索引擎等媒介,积极与携程、途牛等知名专业旅游网站对接,合作开展联网营销。邀请省内外重点旅行社来高台考察红色旅游线路,研究制定“引客入高”旅游奖励补贴办法,进一步调动旅行社组织开展红色旅游的积极性。着力实施红色旅游工程,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充分发挥地缘毗邻优势和资源聚集优势,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与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山丹艾黎学校、山丹军马场、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古浪八步沙林场、兰州黄河风情线等景区景点联合打造沙漠、绿洲、草原、林地、江河、文物古迹、革命圣地、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穿越河西走廊(追寻总书记足迹)主题旅游线路;与山丹艾黎纪念馆、红西路军临泽战役纪念馆、肃南红西路军石窝会议纪念馆、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等红西路军纪念馆联合打造红西路军西征主题旅游线路;着力培育以湿地公园、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月牙湖景区为主的湖泊水面游,以游泳馆、九天之翼国际滑翔伞中心、房车营为主的健身休闲游,以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墓群、纪念馆为主的文物古迹游和以祁连葡萄庄园为中心的生态观光游,全力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户外运动旅游等业态的融合发展。
7.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健全纪念馆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及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符合纪念馆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明确省市主管部门,完善纪念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纪念馆与部队、高校、社区等单位合作共建模式,推进纪念馆与教育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有效扩大纪念馆教育覆盖面。促进社会参与。规范社会参与决策程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纪念馆各项发展中,加强纪念馆发展重大事项咨询论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公众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健全纪念馆事务公开制度,接受纪念馆干部职工和社会的监督,形成依规办馆、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局面。引入志愿者服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到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文明引导员;鼓励大学生、社区干部义务开展志愿服务,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深化免费开放,完善纪念馆免费开放机制,健全免费开放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自觉接受纪念馆免费开放绩效的评估和考核,同时,争取逐年按一定比例提高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专项资金,及时解决免费开放后因运营成本增加而造成的经费及人员编制等问题,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纪念馆2021—2025年发展规划顺利实施,成立协调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涉及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事项,组织规划的实施。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纪念馆馆长担任,副组长由纪念馆副馆长担任,办公室、宣教科、展陈科、安保科、培训中心负责人为成员。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主要负责规划的编制、设计、管理、实施等工作,同时加强与各级部门联系,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随时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
2.加大资金争取。加大规划项目文本的编制力度,积极向省市县发改委、财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厅(局)、文旅局、文物局等部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协调领导小组要经定期不定期向上衔接、对接,汇报规划实施具体事宜,确保项目和资金落实落地,促进规划稳步实施。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各类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规划项目完工后委托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用好各类资金。
3.形成强大合力。在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办公室要切实加强与其他科室的联动,建立科室合作机制,共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各科室要按照规划中所涉及的任务、分工,全力以赴做好各自承担的工作,相互之间加强联系沟通,密切团结协作,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4.严格组织实施。各科室要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和整体要求,结合实际拟定各自的详细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做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办公室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规划有效实施。